中专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日期:2017-04-23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263
①听招生办廖少华主任讲有一年他带着毕业班学生到富士康去应聘,有部分学生听说面试要填表就不敢去应聘了,还有一部分因为面试不合格而被淘汰。面试时有一道题目是任意默写一首唐诗,据廖主任说,真正默写出来没有错别字的人很少。

②某合资企业要招收200名职工,报名者达1000人。报名者中有中专生、技校生、高中生,在他们所填履历表中,因错别字、书写不合格式等问题而被淘汰者达三分之二以上……
③某中专学校有位女同学,曾荣获市级中专生辩论赛一等奖。在毕业后应聘时,四家单位都要她,有会计、时装模特、秘书、空姐等专业供他选择。最后她选择了“秘书”……
   从以上三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当今在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人的素质要求明显地不同于“传统”的“统包统配”、当今是“双向选择”的“人才竞争”、“优胜劣汰”;也可看到了在人的诸多素养中,语文素养是多么重要! 人类已跨入21世纪,新世纪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未来职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作为中专学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中专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专学校中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也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发现,在职教系统中,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任何一种知识性的作业,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某一门课程没有学好,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阅读能力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可见,在中专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乃是基础中的基础。
此外,学好语文也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因为未来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能力中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清晰、连贯,得体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信、留言、事务函电、广告宣传等书面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均离不开语文学习。
那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堪忧
(一)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专学校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据我对本校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的占7%,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占15%;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也较低,尤其是表达能力不够高。
(二)教师“教”的现状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本改变,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进行教学。不少教师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他们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死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据调查,有30%的学生把“老师讲的不合胃口”作为上课讲话的理由;有50%的学生把“上课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更有60%的学生认为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总之,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还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那么,针对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转变观念
(一)“教学观”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可以概括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考试,你死记硬背”。教学只教知识,只讲结论,不教方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求得高分,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刻意创新。新的教学观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功能既要传智育能;又要乐道树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观”的转变。旧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往往自命为唯一的知识源泉。在课堂里,教师的职责是输出知识,解释书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描述:“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接受知识的注入”。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一个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参与者、谋划者、评议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认为,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成为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成为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高明的教师不“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发现真理;也不主张学生只会模仿自己,而更要超越自己。
(三)“学生观”的转变。旧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器”、“知识的储存库”。只要“听话”、“规矩”、“拿高分”的,就是“好学生”。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不仅有对待学习好恶的外部表现,还有理想、意志、毅力、方法、习惯、发展水平和自我努力的程度等成长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能够胜过教师,他们有不少高明之处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课堂观”的转变。旧的课堂观就是局限于教室的小天地。认为只要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听老师“传经”,或者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新的课堂观在强调第一课堂的同时,主张开辟第二课堂,如“读报小组”、“书法小组”、“推普小组”、“影评小组”、“书评小组”、“文学社团”等。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起来,开创“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
(五)“质量观”的转变。旧的“质量观”,“只认分数不认人”,“一张试卷定终身”,单凭考试分数来反映教学的效果,单凭知识或单一技能断定教学质量,而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整体素质。新的“质量观”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是单凭分数或某一技能来断定,而是多方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查学生的表现力,参与力、竞争力,还要考查学生个性发展状况、遵纪守法观念和道德情操水准等。
  总之,新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越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语文传统教学法的范畴;代之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现代语文教学法。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一)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改变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应用文·条据》的练习中有几道改错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文书中的错误。起初,学生找了半天只找出了几处明显的错误;接着,我作进一步启发——请学生结合条据的写法和写作要求继续寻找,果然第二次寻找,学生将文书中的所有错误都找出来了,并且一一加以纠正。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欢迎,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
我们常感叹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少见”;我们常惊叹于外语教师胡鸿飞教出了三破世界男子跳高记录的朱建华,体育教师(复员军人)马俊仁教出了众多的打破世界女子中长跑记录的“马家军”。其奥秘看来就是识“材”而因“材”施教。网络疯传狼爸萧百佑“三天一顿打,儿子进北大”,对他的教育方式众说纷纭,我认为,狼爸萧百佑成功就在于他采取了因材施教,他的儿子们适合打,正是因为他了解了儿子们适合打的个性,才靠打取得了成功。同样的,周宏教育女儿,正因为他掌握了女儿爱表扬的个性,采取了赏识教育,才取得了成功。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在总体安排共性“训练”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现人才,造就人才。
(三)是循序渐进。
一口饭成不了“胖子”,揠苗助长往往是“好心没好报”—一摧残了人才。如何循“序”,如何渐“进”,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看了钱梦龙教师介绍他在“文革”后教几乎是“文盲”班的经验的文章后,很有启发。他说到学生不会作文,他先叫大家写一个作文叫“我的一家人”;学生不会标点,他先要求“凡点断句子者得80分”,而后再分出各种标点符号;学生不会分段,他先要求“一家人中介绍一人为一段”,而后教其他的分段方法……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用“高分”激励学生步步登攀,最后使这个班的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提高。半年以后使人“刮目相看”了,一年后走上正轨,加深提高,步步高升了。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了更多的方法,“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手下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成绩提高特别快,可以说年年在开创教育界的奇迹。
   由此看来,方法是无穷尽的,方法是可以创造的。茅盾先生说过:“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有志于在“培养语文能力”上有所突破的教师,一定会创造一条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成才”之路。
 “真正宝贵的财富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力。‘能力’能造就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能力’能获取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能力’给人带来成功、荣誉、地位、幸福……概而论之,‘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让我们在转变观念,深入探讨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之际,了解能力,培养能力,增强能力,运用能力,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愿我们语文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共同成为新时代的精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勇往前进!
核发: 点击数:263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