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
日期:2017-05-03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267

 

 

 

 

 

 

 

 

 

 

 

 

 

 

 

 

 

 

 

 

 

 

 

 

 

 

 




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体系建设规划

20152020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和《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湘教发[2014]50号)有关“实施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和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4176号),结合永州实施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我市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主动对接永州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专业优化,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强区域统筹,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工作。为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加贴近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职教育资源的统筹。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考核与督查,从政策和体制机制上保障专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永州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永州市职业院校甚至全省职业院校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特制定2015-2020年永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规划。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1、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我市现有92区,有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2所,由各级政府举办的县区职业中专13所,民办职业学校7所。有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省示范性特色专业中职学校5所,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个。现有实施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的专业有23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实训基地5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经过三至五年努力,争取创建3所省级卓越职业学校,新增省级重点专业点18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8个。

2、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

依照湖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敞开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放开发”发展战略,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冷水滩区“一园四区”、祁阳“一区三园”和道县“一园五区”等产业园区的快速建设、以及“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 和道县工业城“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形成,永州市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轻纺制鞋产业等成为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格局和工业化进程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永州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和轻纺制鞋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加工制造和轻纺制鞋企业达到9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0家。 二是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六大产业链雏形:模具制造产业链、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链、轻纺制鞋产业链、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太阳能光伏设备产业链和LED贴片、灯具产业链。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永州市作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目前已形成了模具制造、数控加工、轻纺制鞋、汽车电子、机械电子、微特电机、电线电缆、仪器仪表、太阳能光伏组件、LED绿色照明等一大批与加工制造类、电子信息和轻纺制鞋类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行业。四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建材、轻纺等11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共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轻纺制鞋类企业约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到2020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和轻纺制鞋类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30万人。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60%以上。

产业特点决定了我市企业、行业对人才专业和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子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加工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鞋类设计与制造技术、服装设计与加工技术、皮革工艺及制品、塑料成型技术等制造类专业和技术;以及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烹饪、超市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与仓储等商贸旅游类专业和特色种植、养植、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营销等农林类专业。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以此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重点突破,做好规划,合理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思路与措施

我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所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争取用5年时间,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形成与我市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结构相对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中等职业学校第一产业的专业比例要达到7%左右,第二产业的专业比例提高到46%左右,第三产业专业的比例调整到47%左右,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布局。在实现阶段性专业结构调整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起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一)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

2020年,全市要完成3所省级卓越中等职业学校、35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35个校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申报立项和建设工作,5所省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要验收合格。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卓越中等职业学校要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和校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此带动其它职业学校的专业群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其他中职学校要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稳定职业学校办学规模

按照“面向产业设专业”和“专业设置和职业岗位需求深度对接”的思路,通过对我市电子信息、加工制造、轻纺制鞋等产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等行业协会和相关大、中、小型企业的调研,明确我市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此为依据,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专业设置和专业规模与我市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将达到高度吻合的水平。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招生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6万人以上,年招生2万人以上。

(三)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核心专业的设置基于永州市区域内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规模、职业岗位技能水平要求以及该专业现有教育资源状况。通过加强核心专业建设,带动群内其它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积极断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主动对接区域行业企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为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原则设置的核心专业,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调整改革力度,在市级财经及有关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要优先保证,对各项改革措施要给予重点支持,对专业群建设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要加强跟踪和评估。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对近年来重点专业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中等职业学校给予重点支持。经过五年努力,省级重点专业从现有的23个增加到28个,市级重点专业从29个增加到35个,争取12个专业群纳入国家级特色专业群建设体系。在市级重点专业以上的专业中选择一批市场需求较大、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尽快将其建设成示范专业。重点调整几类专业:

1、主体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高,年招生人数3个班级以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4个专业;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3个专业;一般职业学校12个专业。形成由主体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2、新兴专业: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开设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与我市经济发展转型、企业产品升级相关的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相关的专业。

3、特色专业:围绕我市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艺产业,开设相关的专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淘汰专业:连续两年招生完成不到计划70%的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市教育局组织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排位倒数的专业;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不相符的专业。

(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加大对职业学校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初步形成规模化实训场所。未来5年,拟由市教育局牵头,多方参与,加快推进与我市职业教育重点骨干专业发展相配套的、电子信息技术类和机械加工制造类两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逐步扩大实训资源共享的范围。到2020年,在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轻纺制鞋类等重点专业领域建成若干个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市财政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扶持职业学校重点规划专业的实训设备添置。

推进各县区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专业规划的情况,配套重点建设规划专业的市级实训基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应主要用于中职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各职业学校开办的主干专业必须有较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每年要从预算外收入中划出20%以上经费用于实训设备投入。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名师引领、骨干支撑、师德高尚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发展我市职业教育的关键,必须把教学团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师资规模要满足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师生比达到116左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五年内,每年选送1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5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0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要认真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的规定,通过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每个规划的重点专业群要建立名师和大师工作室、核心专业带头人、群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全面实施“双带头人”制度。

1、调整现有师资队伍结构

    利用集团办学的灵活机制,在集团内部对校区的教师进行调整,推动教师流动,优化师资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另外,根据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方案,实施专业调整后,更会导致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专业课教师结构不合理(新开专业空缺,撤并专业过剩),必须在专业调整的同时进行师资结构调整,对过剩的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通过培训转岗,对过剩的专业课教师尽量进行转专业转岗培训。

2、宽渠道,专兼结合,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多渠道招考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多渠道招考、引进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规模,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采取不限户籍区域和类别向市内外非师范类毕业生及在职专业人员招考专业教师。

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根据教育部兼职教师达到30%的要求,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合作,聘用企业、行业中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充当中职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市有关教师的进修和各类培训的同时,要出台计划和措施,依托本市实训基地、企业、行业等有利条件,有选择性的开展专业教师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措施,推动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积极参与生产管理,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4、积极实施“名师工程”

加快名师和大师、专业群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培养,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真正使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六)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校内外、课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互补。正确处理实验、实训、实习三者关系,以实训、实习为主开展实践项目。开展实践实习教学研究,对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制订实践实习教学常规性要求。

2、规划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能顺利进行,结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多种功能需要,必须规划建设好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全市六大类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布局,推进信息技术类与加工制造类2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建设计划和完善县区6-8个校内实训基地,力争4-5个成为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以满足重点专业建设需要。各专业群要有计划与市内外骨干企业、行业广泛联系,每个专业群至少选择6-10个固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七)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全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的用人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使之结构化,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各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8%以上。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在学生中突出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择业竞争风险的抵御能力。改革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继续推行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检查考试,进一步做好专业技能竞赛、技能抽查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三、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

(一)各校发展特色专业,形成优势专业集群

提升信息技术类专业、加工制造和轻纺制鞋类专业。加强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同工种,交叉培养。同时鼓励职业教育联盟成员之间根据师资、设备等优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通过“1+2”、“2+1”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合作,实现共赢。2016年前完成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轻纺制鞋类等专业的整合提升。进一步加快调整机械类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加快培养与广汽长丰汽车、科力尔电机和中兴制药机械等特色机械装备、美的电器、晶石电子、建溢鞋业、胜进服饰、步进电机、美星光电太阳能单晶硅及组件、LED照明设备、汽车电子产品、智能空气净化器等区域优势产业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形成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轻纺制鞋类三大优势专业集群。

(二)主动对接我市产业集群,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1、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从2015年起不再新增设。对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逐年削减招生计划;进一步调整培养方向,由幼儿师资向早教、保育方向过渡;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对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率低的学校实行黄牌警告、末位淘汰。

2、细化计算机类专业。由单一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数码维修等方向发展,技能人才培养由单一的计算机操作员向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广告设计人员、影视动画制作员、网络技术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等方向发展。鼓励同一个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学校交叉开设专业,错位发展。2017年前完成计算机类专业的整合提升。

3、整合旅游服务类专业。根据《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永政发〔20127号)文件精神,鼓励职业学校开设与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相关的专业,提升中餐烹饪专业,鼓励增高西餐烹饪、休闲保健相关的专业,形成专业集群,实现旅游服务类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满足我市旅游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进行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对办学水平低的,进行末位淘汰,减少专业同质化,实现规模办学,提高专业建设效益。2017年前完成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整合。

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时,要围绕市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毕业生外地就业的实际需要,根据本市企业岗位群及学生期望就业地企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主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布局:

1)永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重点建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群和农林牧渔类专业群。

2)永州工商职业中专学校: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等机械装备加工制造专业群,服装设计工艺、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群,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信息技术专业群。

3)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加工制造技术专业群。

4)永州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信息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加工制造技术专业群和服装设计工艺、工艺美术等文化艺术三大专业群。

5)江华县职业中专学校:重点建设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营销等服装轻纺专业群。

6)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对接宁远县九嶷山旅游资源,打造“舜文化”,重点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旅游服务专业群。

7)祁阳师范、道县师范学校:重点建设学前教育、音乐、舞蹈表演等教育专业群。

8)蓝山职业中专学校:重点建设加工制造技术专业群。

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目标

1、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目标

2020年,我市将在南六县重点建设2-3个信息技术专业群、3-4个加工制造类专业群、1-2个交通运输类专业群、2-3个轻纺制鞋类专业群和1-2个旅游服务类专业群;在北五县重点建设、1-2个信息技术专业群、2-3个加工制造类专业群、1-2个农林牧渔类专业群和1-2个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全市对接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轻纺类专业群,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以此带动其它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

以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前提,以融通群内专业基础和相关技术为手段,以重点建设核心课程为落脚点,通过更新知识体系,推行现代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双模块”化的“岗位能力递进”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群形成3门群内相关专业充分共享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的网络课程,群内各专业建成3门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以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

整合现有实训资源,以模块化任务为驱动,添置和完善各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校办企业和合作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满足本专业群学生校内工学结合的需求。通过建设,能充分满足专业群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习实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社会培训、顶岗实习以及国家、省、市学生技能大赛需求,并面向区域内相关企业员工、其它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以重点建设专业群为核心,整体推进其它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市级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5%30%,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全部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5、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目标

构建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专业实施层的三层次组织机构,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和互利共惠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信息化的“容企业规章、重过程管理、看个性发展”的专业群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群群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为统筹专业群建设协调发展搭好平台。加大核心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构建起专业群统筹发展机制。服务永州市区域产业能力明显增强,深度参与区域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改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规划期内,每个重点建设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9,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新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教育教学指导中心,积极参与主持市级及以上科技课题或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应用项目项。

五、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

1、市教育局负责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的组织领导。市职成教研室要加强对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工作由校领导具体负责。要从学校发展战略、办学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制定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实施计划,扎实推进本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对省市级重点专业以及现有专业中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2、市教育局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专业品牌,建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群,形成多个能适应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并有标杆作用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示范。力争经过三年调整和建设,使我市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布局、结构、资源和教学形态,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基本匹配,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

3、各校要按照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版)》以及管理办法和《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对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建设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重点建设、鼓励发展、适当发展、限制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学校间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今后,市教育局对已有3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新批准设置;对专业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将责令学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4、各校要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与重点专业群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契机,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按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六、专业结构调整和特专业体系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特专业群建设力度。要求各校制定分年度的专业结构调整和特专业群体系建设规划目标,实行“一校一策”,并从资金投入、招生宣传、师资配备、设备添置等方面给予有力措施保障。我局对其年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实施考核。

2、加快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我市职业教育的电子信息类和加工制造类公共实训基地已进入立项论证阶段,轻纺类类公共实训基地已在规划中。电子信息类和加工制造类公共实训基地预计2016年秋季可建成投入使用,轻纺类公共实训基地预计2018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届时,我市职业教育的实训基础将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各校举办第二产业专业和第三产业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我市将制定相关政策,安排各校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基地轮训。

3、完善职教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财政性的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职业学校重点规划专业群的实训设备添置;资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引进我市短缺的骨干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奖励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目标到位及时的学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抓好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师培训,依托高校和行业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加强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重点专业“双专业带头人”计划,聘任或者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由技术、管理、经营、服务、人力资源等部分专家组成的永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企业专家库。

5、全面构建质量监管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进一步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有关文件精神,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检查与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一个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以专门教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学生为主体,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与工作系统,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水平和特色。

核发: 点击数:267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